4)第四百零二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二)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么太大的数字,不过前提是劳工数充足。

  看来,马大军很快就能披挂上阵,重返军旅了。

  这也让朱允炆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好,这事就这般定下了,朵甘地区和云南这两日尽快和内阁就此事拟定,立项开始专心督办。”

  大手一挥之下,这两件事关数百万百姓生活大计的政策就算是通过了。

  而后,便是辽东的问题。

  这里早前提及过,就是一个改牧为种的习性转变问题,虽然这几年辽东平原(东北平原)的垦荒工作做得很突出,但大多数的土地是掌握在之前闯关东北上的那批汉人手里,不善耕种的蒙古、女真、兀良哈三卫的游牧民掌握的土地并不多。

  温饱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以辽东平原来养近六百万人,按理说绰绰有余了,为什么迟迟出不了成绩。”

  辽东的地理环境需要给修路吗?

  就那片黑土地,别说六百万了,再翻上几倍都轻而易举,说到底,还是地方上的问题。

  如果这六百万全是汉民,保管年年没有一个饿死的。

  还有就是民族的习性转变能力。

  当初迁往漠庭的几十万汉民,改耕为牧,不照样活得有滋有味,牛羊肉吃的满嘴流油?

  汉人骨子里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环境适应力,而且是得到国际承认和无数事实践证的。

  南渡南洋的、西渡欧美的,都可以快速适应并形成气候,尤其是渡南洋的那一批,厉害的开国立朝,差一点的也是庄园主、农场主。

  西渡欧美的虽然凄惨许多,但那是因为受到十九、二十世纪时代背景特殊情况影响和国际地位低下,西渡不是做移民,而是劳工输送法案。

  至于辽东土地上的游牧民呢,他们不满足于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付出辛劳后,却只获得口感远不如在草原时的馒头、糙米。

  “在辽东,很多城外的村庄,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治安问题,比如盗窃和抢劫。”

  汇报这一问题的是辽东都指挥使平安。

  “按照陛下的指示,一处百户的村庄,汉七夷三混居,其中夷三中,多户男丁服现役,但饶是如此,治安问题也相当棘手。”

  这也算是出现问题的症结之一了。

  成年男子服役,家中仅余妇孺,耕地开荒更是困难。

  “朕不是特批过,这些家庭凡有两名男子服役的话,每年给予二十两现银的奖励吗?”

  二十两的奖励,加上自己在从事生产,还能不够花的?

  熟料辽东布政使苦笑:“正因如此,有些家中多男丁服役者,干脆就不事生产了,每年指着奖励的现银坐吃山空,每每年初之际花钱大手大脚,买衣买物,吃喝皆买,荒怠春耕,等到年中年尾的时候,就举家困窘,无米下锅,自此滋生盗抢。”

  这算什么事啊。

  朱允炆有些神情不愉,但还算忍了下来没有发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