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零五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完)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伤害。

  皇帝那么舍得花钱,你倒是再给我们加加俸,大家伙一开心,天天给你歌功颂德,什么千古一帝、只要你愿意,万古一帝,甚至德盖三皇五帝也行啊。

  把钱花在我们这些刀刃上,换个流芳百世的美名,不香吗?

  “迁什么都啊。”

  果然,有大感心头滴血的开了嗓,“杨阁老,不若咱们大家伙一道找陛下再劝劝吧,迁都花销太大了,国朝如今才刚刚有所富余,这般靡费,是不是太奢费了。”

  “是啊是啊,迁都百弊而无一利啊。”

  很多人也跟着纷纷开腔附和,除了心疼钱之余,就是这奉天殿内近百名朝臣中,近八成都是江南籍。

  江西占半、浙江、南直隶亦是不少。

  这些人的家田置业基本都在南直隶周边置下的,北迁,都要变卖。

  不能想,一想心都疼。

  说是不能直说,那就找理由。

  “北地贫瘠,久战之地,迁都北上之后,一应吃穿用度,都要由江南北送,沿途糜耗,又是巨大。”

  一京官大臣刚开口,就被身边的同僚拉了一下。

  前者还有些不忿,然后就看到大家伙仿佛看笑话般的眼神。

  而后,这位京官的脸便红了起来。

  差点忘了,现在的北方不是洪武年时期的北方了。

  随着闯关东和辽东平原大开发,北方的粮食前两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连同漠庭畜牧业、辽东、平津环渤海渔猎业的发达,北方在肉类、奶制品类的吃用上,比江南可是一点都不遑多让的,河北农村还有大片自营的民间养殖。

  吃穿用度、生活瓷铁用具,北方都在快速的恢复元气,对于南方的依赖压根就不是几十年前那般景象了。

  这是建文朝,不是原时空的永乐朝。

  “其实,下官觉得迁都是必要的。”

  这个时候,孙瑜叹了口气:“自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河北之地,沦陷异族之手长达近五百年,这里契丹走了换女真,女真走了换蒙古,说句不好听的话,河北之民,胡风甚至胜过汉风。

  自我建文朝来,大量江南汉民北迁河北、辽东,汉多而夷少,正应在这个时候迁都北上,加深北方之民对国朝之依存。

  不然轻北重南,难不成,我大明只有江南半壁天下吗?”

  好在这个时候杨士奇又敲了敲大案,打断了争论。

  “不是喊你们来议迁都事宜之好坏的,迁都是圣谕,是必行,也不用操心迁都后该怎么供养,工部和北平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你们各省的问题,需要内阁给予多少支持的地方,抓紧提,咱们争取国庆前定下来,立项具本,内阁没问题,就呈递御前朱批。”

  杨士奇算是看得明白,眼前这堂大臣真个来说,哪有谁真的是一心为国反对迁都的。

  还不都是私心作祟。

  迁都有利有弊,好坏都能找出由头来,没必要非争出个高下对错。

  以孙瑜等支持迁都北上的,籍贯多是北方人,反对迁都的,又都是南方人。

  让这两方讲客观分析,谁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来。

  生生就是一出官场现形记。

  所幸都别吵,皇帝都定下要迁了,迁就完了。

  怎么着,不还得十来年呢嘛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