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五百五十八章:政见(一)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器归于中央,归于陛下之手,而后经陛下的允肯,转借内阁使用。

  而后内阁再将公器的部分使用权下放到地方,既保证了地方政治运转的灵活,又免除了地方因为拥有自主独断权而在发生政见不合的时候可以互相党争而导致出现政治内耗的风险。”

  如果没有朱允炆的横空出世,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与宋朝无二,都是皇权--官僚体系制度。

  这个制度的优点就是稳定,更重要的便是因为官僚体系因为会源源不断的涌出后继者从而可以时刻保持着活力。

  这也是明中后期,皇帝哪怕数年、数十年不上朝,这个国家依旧能够有效运转,且被整个国家过亿百姓普遍认可。

  但这种将权力公器完全公用带来的风险便是政治权力的转移。

  明朝从朱棣登基开始,文官集团的势力便已经坐大,形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和反压制。

  说到底,就是开始跟皇权争夺公器的使用权和使用范围。

  比如抱团对抗朱棣易储,阻碍朱棣迁都。

  洪武皇帝亲命‘内臣不得干政’,这块巨石就镇在后宫,六个大字朱棣是一个都看不见。

  培养内宦读书识字这个头就是朱棣本人开的。

  先于京营设监军,后于边镇设镇守。

  这都是宦官干涉军政的坏头。

  而后复锦衣卫,加强特务机构的特权,都是皇权与官僚体系争夺公器的具象化手段。

  所以才导致有明一朝,宦官之祸甚烈、东林党之祸更烈。

  朱允炆登基之后,在一开始选择的手段一样与朱棣无二,包括添设西厂、强化了御前司下辖的特务机构特权,并且在不停的用尽手段来神化自己的地位,最终将自身完全神圣化。

  彻底的将公器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待凝全国与一身之后,朱允炆才开始慢慢的释放权力,将公器借与内阁去使用,借与全国的官员去使用。

  而新的官僚体系为了能够继续行使对公器的使用权,就必须在有限度的许可范围内行使职权,也就是说,这些官员唯一有资格做的,只剩下干好分内之事。

  新选拔出来的官员是捧着《建文大典》成长起来的,源源不断的将官僚体系重整,那么随着一代代的更替,就会使这一制度稳固下来,对官员在其仕途生涯和施政过程中形成制约作用。

  所有新上位的官员已经习惯和养成了对这个制度的熟悉和依赖,当他们上位的官员下达错误的行政命令时,这些官员就会自发的抵制。

  而当他们下属的从官逾矩时,都不用更上一级的监察机关介入,他们自己就会将这些弄不清公器归属权的下级官员踢出官僚体系中。

  小范围的、影响力不大的政治决断,地方的官僚体系成熟运转,基于民生、百姓的诉求和社会的吁求进行贴合实际的政治决断,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